【源庄法师】:教你如何突破人生的瓶颈
仙居三井寺2018-01-07

修行是修什么?就是要把我们的心修到没有边界。 圈一千米就是一千米的宽度,圈一万米,就是一万米的宽度,如果没有这个篱笆,那是什么概念? 就是“无量”,没有什么可以限量它。 修行就要修到这种境界。   当我们修到这种境界的时候,别人骂我们什么,我们还会耿耿于怀吗?别人踹我们一下,我们还会怀恨在心吗?   当我们具备这种心态和格局的时候,我们的人生永远是快乐的,我们的思想境界不会受任何的限制。 今天睡五星级酒店,甚至睡在天堂上,不觉为喜;明天睡在桥墩底下,也不会为之悲哀,因为我们的心远远超越了物质范畴,甚至超越于精神。   当贪婪的心生起的时候,就要趁早把贪婪的苗头灭掉。 不要变成钱的奴隶,也不要变成名的奴隶,我们要永远超越于钱和名这种世俗的东西,以便达到一种全新的高度。   人有时候会被自己角色的定位所困扰,就好像我是出家人,就会跟其他宗教去比较,跟某个师父去比较,他长得比我庄严,他学识比我高,他的善事做得比我多,等等。 如果我有很多地方比他好,就会产生傲慢之心;如果我有很多地方比他差,就会产生嫉妒之心。   总之有对比就会出现问题。 我们仔细想一下,生活当中所有的问题是不是比出来的? 我们有公寓房,人家有别墅;我们有别墅,人家天南地北到处都有房子,永远比不完。   我们不快乐,都是执着于这个“小我”。 执着于人和人之间的对比,这样永远走不出自我。别人骂我们几句,我们就会耿耿于怀。 人一旦在乎的东西多了,那说明他内心的问题也就多了,当然也许有人会说:当不在乎一切的时候,人就消极了,什么都不想,最终什么都不干了。 不是的,不想并不等于不求,不想可能产生的能力会更强。  禅修就是把我们内心所在乎的一切东西统统修掉,如果留下一点点,便是障碍,都会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。 “般若”是音译词,可以方便地译为“智慧”,但般若不同于世间的普通智慧。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两种状态——明与无明。 什么是无明?打个比方,无明就像我们在一个没有窗户、没有光的房间里,眼前一片漆黑。 反之,明是指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般若之灯。 明与无明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内心这盏般若心灯有没有被点亮。般若是最高的正念,《六祖坛经》将这种最高的正念称为“无念”。 一念执着,一念无明。如何突破人生的瓶颈,就靠我们内心一念之间的无念。   有一则故事,同样在唐朝,肃宗皇帝对佛法非常崇敬,经常邀请高僧大德来宫中诵经讲法。一次法会之后,他请南阳慧忠国师开示,但南阳慧忠国师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。   肃宗皇帝觉得南阳慧忠国师太过狂傲,责问南阳慧忠国师道:“你连大唐天子都不放在眼里吗?”   南阳慧忠国师依然不看肃宗皇帝,只是回应道:“请问天子,你可曾看到虚空?”   肃宗皇帝答道:“看到了!”   南阳慧忠国师又问:“虚空可曾看过你?”   肃宗皇帝这才醒悟。身为皇帝,自然一举一动都万人瞩目,尤其身在宫廷之中,周遭更是少不了赞美、献谗之人,甚至每个人见到皇帝都要行礼、跪拜,唯独虚空丝毫不为所动。   在佛法中,虚空是无相,亦是无所不相。 你若懂得虚空的真谛,虚空则每天与你在一起,不仅与你对话,而且还时刻观照你。 如果没有虚空,我们的心要安在哪里呢?   只要我们对生命进行深层的思考,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存在很多困惑,存在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。 比如,在《慈悲系列丛书》的第四部所探寻的话题:当下,我是谁?   在平常的生活中,大家早已习惯了自我,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“我”? 是姓名代表了“我”,还是相貌代表了“我”,抑或职位代表了“我”? 而禅宗讲的“明心见性”就是让我们认识自己的“本来面目”。 三 井 问 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