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斋|你知道中国佛教素食的来历吗?
仙居三井寺2022-08-03

炎炎夏日


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


以清单素食为主


多吃果蔬粥汤



佛门提倡素食


从古到今的哲学家、科学家、


人道主义者,许多人都主张素食


今天我们来看看佛教素食的来历




素食之说在中国最早并不是来源于佛教,而是来源于中国的古圣先哲,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“孔孟思想”的影响,即儒家“仁慈”与“孝道”思想的影响。


佛教从汉代初年传人中国时,所传来的经典大都是小乘经典,由於戒律里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,而且由於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为主,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。直到梁武帝时期,经过他的大力倡导,素食才成为僧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。


梁武帝在研读经典过程中发现,大乘经典明确提出,佛子应断除肉食。如佛陀在《涅槃经》中说:“善男子,从今日始,不听声闻弟子食肉。若受檀越信施之时,应观是食如子肉想。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佛陀接着告诉我们:“夫食肉者,断大慈种……其食肉者,若行、若住、若坐、若卧,一切众生闻其肉气,悉生恐怖。譬如有人近狮子已,众人见之,闻狮子臭,亦生恐怖。”作为大乘佛子,在成就智慧的同时,还要成就慈悲。而食肉会令众生心生恐惧,不敢接近,有违慈悲的修行。





《楞伽经》中,佛陀也告诉我们:“夫食肉者,有无量过,诸菩萨摩诃萨修大慈悲,不得食肉。”接着,佛陀进一步阐述了肉食的过患和素食的功德:“贪著肉味,更相杀害,远离贤圣,受生死苦;舍肉味者,闻正法味,于菩萨地如实修行,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
梁武帝根据这些大乘经律撰写了《断酒肉文》,劝勉四众弟子勿饮酒食肉,并明令出家众必须戒除酒肉:“若食肉者,障菩提心,无菩萨法,无四无量心,无大慈大悲。以是因缘,佛子不续。”  从此,素食就成了中国佛教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。


通过经典教义对戒杀和素食的倡导,又加上一些高僧和帝王的推崇,佛教的素食理论也因此完全建立了起来。因此,素食就成为佛教徒的标志。


素食一向有“清、美、素、净”之称,不但符合了世界上“关爱生命、热爱和平、倡导环保”的主题,也是中国佛教慈悲的体现。素食既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,又色香味俱佳,还可以减少病患,增强体质,养颜瘦身,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,这大概就是素食为什么会逐渐成为时尚的原因。